白芍

别名:

生白芍、白芍药、杭白芍、杭芍、生杭芍、毫芍、将离、金芍药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芍药科植物芍药(栽培品)及毛果芍药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aconialactifloraPall.[P.albifloraPall.]2.PaconialactifloraPall.var.trichocarpa(Bunge)Stern[P.albifloraPall.var.trichocarpaBunge;P.yuiFang]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挖栽培3-4年生的根,除去地上茎及泥土,水洗,放入开水中煮5-15min至无硬心,用竹刀刮去外皮,晒干或切片晒干。

药材产地:

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坡草地和林下。2.生于山地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陕西及甘肃。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。2.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,各地多有栽培。

英文名称:

RADIX PAEONIAE ALBA

药材类别:

根茎类

性味:

苦、酸,微寒。①《本经》:味苦,平。②《吴普本草》:桐君:甘,无毒。岐伯:咸。李氏:小寒。雷公:酸。③《别录》:酸,平微寒,有小毒。

归经:

入肝、脾经。①《品汇精要》:行手太阴、足太阴经。②《本草经疏》:手足太阴引经药,入肝、脾血分。

功效:

养血和营;缓急止痛;敛阴平肝。主月经不调;经行腹痛;崩漏;自汗;盗汗;胁肋脘腹疼痛;四肢挛痛;头痛;眩晕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5-12g;或入丸、散。大剂量可用15-30g。

药用部位:

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。

植物形态:

1.芍药 多年生草本,高40-70cm,无毛。根肥大,纺锤形或圆柱形,黑褐色。茎直立,上部分枝,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。叶互生;叶柄长达9cm,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;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,上部叶为三出复叶;小叶狭卵形、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7.5-12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偏斜,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,两面无毛,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,近革质。花两性,数朵生茎顶和叶腋,直径7-12cm;苞片4-5,披针形,大小不等;萼片4,宽卵形或近圆形,长1-1.5cm,宽1-1.7cm,绿色,宿存;花瓣9-13,倒卵形,长3.5-6cm,宽1.5-4.5cm,白色,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,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;雄蕊多数,花丝长7-12mm,花药黄色;花盘浅杯状,包裹心皮基部,先端裂片钝圆;心皮2-5,离生,无毛。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,长2.5-3cm,直径1.2-1.5cm,先端具椽,花期5-6月,果期6-8月。2.毛果芍药 植物形态特征与芍药的主要区别是心皮和幼果密生柔毛,成熟的蓇葖果疏被柔毛。

药物采收:
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严寒、耐旱、怕涝。宜选阳光充足、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、肥沃、疏松、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。盐碱地和涝洼地不宜栽种。忌连作,可与红花、菊花、豆科作物轮作。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根繁殖。种子繁殖:9月下旬播种,在整好的畦上开沟条播,沟深3cm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覆土6-10cm,镇压。种子千粒重161.2g,每1hm2播种量52.5-60kg。翌年4月去掉部分盖土,约半月后即可出苗。分根繁殖:将根部芽胞基部向下3-4cm处切下,用刀劈开,每墩分成3-5株,保持每株有1-2个芽,按行株距(60-90)cm×45cm,穴栽,每穴1-2株,覆土埋严,浇水培土越冬。每1hm2种栽30000株左右。为提高产量,适当施农家肥。田间管理 栽后翌年春解冻,松土保墒,雨后松土,每年除草4-6次。10月下旬地冻前,剪去枝叶,根际培土以利越冬。年追肥3次,以磷、钾肥为宜,除留种田外,及时摘除花蕾。病虫害防治 褐斑病、立枯病、根腐病、灰霉病、锈病等,可喷多菌灵、代森锌或挖掘全株烧毁。虫害有红蜘蛛、蚜虫、蛴螬、地老虎等。

药物性状:

1.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粗细较均匀,大多顺直,长5-20cm,直径1-2.5cm。亳白芍表面粉白色或类白色,较光滑;杭白芍表面棕色或浅棕色,较粗糙,有明显的纵皱纹及细根痕。质坚实而重,不易折断,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,角质样,木部有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微苦而酸。以根粗长匀直、皮色光洁、质坚实、断面粉白色、粉性大、无白心或裂断痕者为佳。2.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参见赤芍项下。唯本栓层多己除去,薄壁细胞内淀粉粒多已糊化。3.粉末特征:①草酸钙簇晶直径10-39μm,存在于薄壁细胞中,常排列成行,或一个细胞含数个簇晶。②纤维管胞长梭形,直径约至44μm,壁厚,微木化,具缘纹孔不明显,纹孔口斜裂缝状,孔沟明显;有的胞腔内充塞细颗粒状草酸钙结晶,③导管主要为网状或梯状具缘纹孔导管,直径30-80μm。④具缘纹孔管胞末端斜尖,具缘纹孔1-2行。⑤薄壁细胞,壁略成连珠状增厚,纹孔隐约可见。⑥淀粉粒多已糊化。4.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参见赤芍项下。5.商品规格 亳白芍分四等。一等:长8cm以上,中部直径1.7cm以上,无芦头、花麻点、裂口、夹生、杂质等。二等:长6cm以上,中部直径1.3cm以上,间有麻花点,余同一等品。三等:长4cm以上,中部直径0.8cm以上,间有花麻点,余同一等品。四等:长短粗细不分,间有夹生、破条、花麻点、碎节或未去净栓皮。杭白芍根较长,分七个等级,一、二、三等:长8cm以上,中部直径分别为2.2,1.8,1.5cm以上;四、五等:长7cm以上,中部直径1.2,0.9cm以上;六、七等:长短不一,直径0.8,0.5cm以上。其他地区的白芍均按4个等级分等。

临床应用:

1.《本草图经》:"芍药,根亦有赤白二色。
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芍药有二种,有草芍药、木芍药。
木者花大而色深,俗呼为牡丹,非也。
""古人亦有单服食者安期生服(钅东)法云芍药二种,一者金芍药,二者木芍药。
救病用金芍药,色白多脂肉,木芍药色紫瘦多脉。
若取审看勿令差错。
若欲服饵,采得净刮去皮,以东流水煮百沸,出阴干,停三日,又于木甑内蒸之,上覆以净黄土,一日夜熟,出阴干。
"2.《本草别说》:"谨按《本经》芍药生丘陵川谷,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。
欲其花叶肥大,必加粪壤,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,囚利以为药,遂暴干货卖。
今淮南真阳尤多,药家见其肥大,而不知香味绝不佳,故入药不可责其效。
今考用宜依《本经》所说,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。
"3.《本草衍义》:"芍药全用根,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,山中者为佳。
花叶多即根虚。
然其根多赤色,其味涩,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,(钅余)如经然,血虚寒人禁此一物,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,诚不可忽。
"理中气。
脾虚则中满,实则满自消,治中则心下不痞,泻肝则胁下不痛。
善噫者,脾病也,脾健则不噫,肝脾之火上炎,则肺急胀逆喘咳,酸寒收敛,以泻肝补脾,则肺自宁,肺急胀逆喘咳之证自除。
凉血补血,则太阳鼽衄自愈。
脾虚则目涩,得补则涩除。
肝家无火,则肝血自足;阳维病苦寒热,及带脉病苦腹痛满、腰溶溶如坐水中,皆血虚阴不足之候也;肝脾和,阴血旺,则前证自瘳矣。
"(《本草经疏》)张隐庵:"芍药,气味苦平。
风木之邪,伤其中土,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,则腹痛;芍药疏通经脉,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。
心主血,肝藏血;芍药禀木气而治肝,禀火气而治心,故除血痹;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。
血痹为病,则身发寒热;坚积为病,则或疝或瘕;芍药能调血中之气,故皆治之。
止痛者,止疝瘕之痛也。
肝主疏泄,故利小便。
益气者,益血中之气也。
益气则血亦行矣。
"(《本草崇原》)4.论芍药酸收性能4.1成无己:"芍药之酸收,敛津液而益荣。
""酸,收也,泄也;芍药之酸,收阴气而泄邪气。
"(《注解伤寒论》)4.2李东垣:"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,《本经》何以言利小便?曰: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,故小便自行,非因通利也。
曰:又言缓中何也?曰:损其肝者缓其中,即调血也,故四物汤用芍药。
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,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,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,后至厥阴经。
白者色在西方,故补;赤者色在南方,故泻。
"(引自《纲目》)4.3贾所学:"白芍药微苦能补阴,略酸能收敛。
因酸走肝,暂用之生肝。
肝性欲散恶敛,又取酸以抑肝。
故谓白芍能补复能泻,专行血海,女人调经胎产,男子一切肝病,悉宜用之调和血气。
其味苦酸性寒,本非脾经药,炒用制去其性,脾气散能收之,胃气热能敛之。
主平热呕,止泄泻,除脾虚腹痛,肠胃湿热。
以此泻肝之邪,而缓中焦脾气,《难经》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。
同炙甘草为酸甘相合,成甲乙化土之义,调补脾阴神妙良法。
""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。
又治痢疾腹痛,为肺金之气,郁在大肠,酸以收缓,苦以去垢,故丹溪治痢,每剂用至三、四钱,大有功效。
若纯下血痢,又非其所宜也。
其力不能通行渗泄,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敛能收诸湿而溢津液,使血脉顺而小便自行,利水必用益阴也。
若痘疮血不归附者,用以敛血归根。
"(《药品化义》)4.4张隐庵:"芍药气味苦平,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,元、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,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;夫性功可以强辨,气味不可讹传。
试将芍药咀嚼,酸味何在?又谓新产妇人,忌用芍药,恐酸敛耳。
夫《本经》主治邪气腹痛,且除血痹寒热,破坚积疝瘕,则新产恶露未尽,正直用之;若里虚下痢反不当用也。
"(《本草崇原》)4.5黄宫绣:"血之盛者,必赖辛为之散,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;气之盛者,必赖酸为之收,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,收肝之气,而令气不妄行也。
至于书载功能益气除烦,敛汗安胎(同桂枝则敛风汗,同黄芪、人参则敛虚汗),补痨退热,及治泻痢后重,痞胀胁痛,肺胀咳逆,痈肿疝瘕,鼻衄目涩,溺闭,何一不由肝气之过盛,而致阴液之不敛耳?是以书言能理脾、肺者,因其肝气既收,则木不克土,土安则金亦得所养,故脾、肺自尔安和之意。
"(《本草求真》)4.6苏廷琬琬:"白芍药味酸,气微寒,主收脾之阴气,泄肝之阳邪。
方书云,能补血,是究其功之所及,非指其体之所存也。
大凡阴能育乎阳而阳郁者,以升阳为主,此味在所忌;若阴不能育乎阳而阳亢者,以收阴为主,此味不可少。
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气,无乃己甚乎,惟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之。
"(《药义明辨》)5.论白芍能益阴柔肝而非伐肝之剂 张山雷:"仲圣之法,实即秦、汉以前历圣相传之法。
说者每谓酸痛是肝木凌脾,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,故为腹痛之主药。
要知肝秉刚强之性,非藉阴液以涵濡之,则暴戾恣瞄,一发而不可制,当其冲者,实惟脾土先蒙其害,凡心胃痛、腹满痛、胸胁刺痛、支撑胀闷,无一非刚木凌脾之病。
宋、元以来,治此者多尚香燥气药,以刚济刚,气行而通则不痛。
非不暂图目前之效,然愈燥而阴愈耗,肝愈横,频发加剧,卒至肝脾之阴两竭,而燥药且不可复施,此行气伐肝,适以变本加厉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矣。
仲圣以芍药治腹痛,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,一以养肝阴而柔刚木桀骜之威,与行气之药,直折肝家悍气者,截然两途,此泻肝与柔肝之辨。
而芍药所以能治腹痛胀满、心胃刺痛、胸胁胀痛者,其全体大用,即此是法,必不可与伐肝之剂作一例观也。
"(《本草正义》)6.论芍药止腹痛6.1朱丹溪:"芍药泻脾火,性味酸寒,冬月必以酒炒。
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,亦必酒炒用。
然止能治血虚腹痛,余并不治。
为其酸寒收敛,无温散之功也。
"(引自《纲目》)6.2虞传:"白芍不惟治血虚,大能行气。
古方治腹痛,用白芍四钱,甘草二钱,名芍药甘草汤。
盖腹痛因营气不从,逆于皮里,白芍能行营气,甘草能敛逆气。
又痛为肝木克脾土,白芍能伐肝故也。
"(引自《本草备要》)7.论芍药非补养之物 陈修园:"芍药气平下降,味苦下泄而走血,为攻下之品,非补养之物也。
邪气腹痛,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,皆气滞之为病,其主之者,以苦平而泄其气也。
血痹者,血闭而不行,甚则为寒热不调;坚积者,积久而坚实,甚则为疝瘕满痛,皆血滞之病,其主之者,以苦平而行其血也。
又云益气者,谓邪气得攻而净,则元气自然受益,非谓芍药能补气也。
"(《本草经读》)8.论产后忌用白芍8.1朱丹溪:"产后不可用者,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。
必不得已,亦酒炒用之。
"(引自《纲目》)8.2李时珍:"产后肝血己虚,不可更泻,故禁之。
"(《纲目》)8.3张景岳:"(白芍药)乃补药中之稍寒者,非若极苦大寒之比,若谓其白色属金,恐伤肝木,寒伐生气,产后非宜,则凡白过芍药,寒过芍药者,又将何如?如仲景黑神散、芍药汤之类,非皆产后要药耶?用者还当详审。
若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,正当用之,不必疑也。
"(《本草正》)8.4张山雷:"丹溪谓产后不可用芍药,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故也。
颐谓产后二字,所该者广博而无涯涘。
芍是酸寒,虚寒者固不可用,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。
若是实热当下,硝、黄、芩、连且皆不避,又安有独禁芍药一味。
而乃曰产后不可用芍,则凡是娩身之后,独忌此一味,其理安在?此必非丹溪之言。
而《大明本草》且谓治女人一切病,胎前产后诸疾,则又是不问寒热虚实而概言之,适与丹溪相反。
究之有为而言,两者之说,是是非非,各有所当,非可执死法以困活人者也。
"(《本草正义》)9.论白芍与赤芍功用之差异9.1刘翰:"别本注云,此(芍药)有两种:赤者利小便,下气;白者止痛,散血。
"(《开宝本草》)9.2成无己:"芍药白补而赤泻,白收而赤散。
"(《注解伤寒论》)9.3李时珍:"白芍药益脾,能于土中泻木。
赤芍药散邪,能行血中之滞。
《日华子》言赤补气,白治血,欠审矣。
"(《纲目》)9.4张景岳:"芍药,白者味首补性多,赤者味苦泻性多......白者安胎热不宁,赤者能通经肢血。
"(《本草》)9.5蒋溶:"阴虚阳亢者则用白芍,取其收阴和阳以补之;阴实而阳郁者则用赤芍,取其升阴导阳以泻之。
"(《萃金裘本草述录》)9.6张山雷:"《本经》芍药,虽未分别赤白,二者各有所主。
然寻绎其主治诸病,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,而收摄脾气之散乱,肝气之恣横,则白芍也;一为逐血导瘀,破积泄降,则赤芍也。
""成无己谓白补而赤泻,白收而赤散。
故益阴养血,滋润肝脾,皆用白芍;活血行滞,宣化疡毒,皆用赤芍药。
"(《本草正义》)

主治:

用于血虚萎黄、月经不调、头痛眩晕、胁痛、腹痛、四肢挛痛、自汗、盗汗等症。 现代多用于慢性肝炎、高血压病、动脉硬化、痢疾腹痛、习惯性便秘、溃疡、腓肠肌痉挛、胃肠痉挛、各种痛 证及骨质增生症、百日咳、哮喘、糖尿病等。

附方:

①治妇人胁痛:香附子四两(黄子醋二碗,盐一两,煮干为度),肉桂、延胡索(炒)、白芍药。为细末,每服二钱,沸汤调,无时服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芍药汤) ②治下痢便脓血,里急后重,下血调气:芍药一两,当归半两,黄连半两,槟榔、木香二钱;甘草二钱(炒),大黄三钱,黄芩半两,官桂二钱半。上细切,每服半两,水二盏,煎至一盏,食后温服。(《素问病机保命集》芍药汤) ③治妇人怀妊腹中疞痛:当归三两,芍药一斤,茯苓四两,白术四两,泽泻半斤,芎藭半斤(一作三两)。上六味,杵为散。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当归芍药散) ④治产后血气攻心腹痛:芍药二两,桂(去粗皮)、甘草(炙)各一两。上三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煎七分,去滓,温服,不拘时候。(《圣济总录》芍药汤) ⑤治痛经:白芍二两,干姜八钱。共为细末,分成八包,月经来时,每日服一包,黄酒为引,连服三个星期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 ⑥治妇女赤白下,年月深久不差者:白芍药三大两,干姜半大两。细锉,熬令黄,捣下筛.空肚,和饮汁服二钱匕,日再。(《广利方》) ⑦治金创血不止,痛:白芍药一两,熬令黄,杵令细为散。酒或米次下二钱,并得。初三服,渐加。(《广利方》) ⑧治脚气肿痛:白芍药六两,甘草一两。为末,白汤点服。(《岁时广记》) ⑨治风毒骨髓疼痛:芍药二分,虎骨一两(炙)。为末,夹绢袋盛,酒三升,渍五日。每服三合,日三服。(《经验后方》)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法:5~30g,用水煎服。 抑肝阳宜用生白芍,养血益阴宜用炒白芍。 1、煎汤 可将白芍、当归各9g,川芎6g,熟地黄12g,煎水制成四物汤,空腹热服,有补血调血的功效。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,胎动漏红则慎用。 2、泻肝敛阴宜生用,养血止血宜炒用。 3、肝血不足,经脉失养,以致月经不调,崩中漏下,头眩昏晕者,可与当归、川芎、 熟地黄配伍,以养血调经。 4、肝郁血虛,两胁作痛或乳胀者,可与当归、柴胡等配伍,以养血疏肝。 5、先将白芍水煎取汁,然后加入阿胶,再把鸡蛋蛋清去除,只留蛋黄加入药汁,烧开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