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前子

别名:

车前实(《神仙服食经》),虾蟆衣子(《履巉岩本草》),猪耳朵穗子(《青海药材》),凤眼前仁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车前科植物车前大车前及平车前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ntago asiatica L. Plantago major L. Plantago depressa Willd.采收和储藏:在6-10月陆续剪下黄色成熟果穗,晒干,搓出种子,去掉杂质。

药材产地:

生长在山野、路旁、花圃、菜圃以及池塘、河边等地。 分布中国各地。

英文名称:

SEMEN PLANTAGINIS

药材类别:

果实/种子类

性味:

味甘;淡;性微寒。①《本经》:味甘,寒。②《别录》:咸,无毒。③《药性论》:甘,平。④《药品化义》:味淡,性平。

归经:

入肾、膀胱经。①《本草蒙筌》:入膀胱。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肝、膀胱、小肠三经。③《本草经疏》:入肾、肝、膀胱三经。

功效:

清热利尿;渗湿止泻;明目;祛痰。主小便不利;淋浊带下;水肿胀满;暑湿泻痢;目赤障翳;痰热咳喘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5-15g,包煎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水煎洗或研末调敷。

药用部位:

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钱的干燥成熟果子。

植物形态:

1.车前 多年生草本,连花茎可高达50cm。具须根;具长柄,几与叶片等长或长于叶片,基部扩大;叶片卵形或椭圆形,长4-12cm,宽2-7cm,先端尖或钝,基部狭窄成长柄,全缘或呈不规则的波状浅齿,通常有5-7条弧形脉。花茎数个,高12-50cm,具棱角,有疏毛,穗状花序为花茎的2/5-1/2;花淡绿色每花有宿存苞片1枚,三角形;花萼4,基部稍全生,椭圆形或卵圆形,宿存;花冠小,膜质,花冠管卵形,先端4裂片三角形,向外反卷;雄蕊4,着生于花冠管近基部,与花冠裂片互生,花药长圆形,先端有三角形突出物,花丝线形;雌蕊1;子房上位,卵圆形,2室(假4室),花柱1,线形有毛。蒴果卵状圆锥形,成熟后约在下方2/5外周裂,下方2/5宿存。种子4-8颗或9颗,近椭圆形,黑褐色。花期6-9月,果期10月。2.大车前 与车前的不同点在于: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6-10cm,宽3-6cm,先端圆钝,基部圆形宽楔形;叶柄基部常扩大或鞘状。穗状花序长3-10cm,花排列紧密。种子7-15颗,黑色。3.平车前 与前二种不同点在于:植株具圆柱形直根。叶片椭圆形、椭圆形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基部狭窄。萼裂片与苞片约等长。蒴果圆锥状。种子长圆形,棕黑色。

药物采收:

盐车前子:取净车前子,照盐水炙法(附录Ⅱ D)炒至起爆裂声时,喷洒盐水,炒干。 本品表面黑褐色或黄棕色。气微香,味微咸。照上述酸不溶性灰分项下的方法测定,不得过3。0%;照膨胀度项下的方法测定,应不低于5。0。

药物性状:

性状鉴别 (1)车前 种子略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,稍扁,长约2mm,宽约1mm。表面淡棕色或棕色,略粗糙不平。于扩大镜下可见微细纵纹,于稍平一面的中部有淡黄色凹点状种脐。质硬,切段面灰白色。种子放入水中,外皮有粘液释出。气微,嚼之带粘液性。(2)大车前 种子类三角形或斜方形,粒小,长0.88-1.60mm,宽0.55-0.90mm。表面棕色或棕褐色,腹面隆起较高,脐点白色,多位于腹面隆起的中央或一端。(3)平车前 种子长椭圆形,稍扁,长0.90-1.75mm,宽0.60-0.98mm。表面黑桂冠色或棕色,背面略隆起,腹面较平坦,中央有明显的白色凹点关种脐。均以粒大、均匀饱满、色棕红者为佳。显微鉴别 种子(脐点处)横切面:(1)车前种皮外表皮细胞壁极薄,为粘液层。其下为色素层,背面细胞呈类三角形或略呈方形,切段长24-36μm,径向长16-36μ;腹面的细胞呈类方形或稍径向或横向延长,切向长8-28μm,径向长20-32μm,径向长20-32μm。胚乳细胞4-5列,壁稍厚,腹背面内侧的多切向延长,左右两侧的呈类圆形,内含脂及油。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及油。(2)大车前 与车前的区别:腹面隆起明显,色素层细胞径向延长,切向长8-16μm,径向长16-32μm;背面微隆起,色素层细胞切向延长,切向长24-60μm,径向长14-24μm。(3)平车前 与前两者的区别:色素层前面的细胞方形或长方形,外壁较平,切向长12-28μm,径向长20-24μm;腹面的细胞切向窄,长10-18μm,径向长20-28μm。

临床应用:

1.《本经》:主气癃、止痛,利水道小便,除湿痹。
2.《本草经集注》:主虚劳。
3.《别录》;男子伤中,女子淋沥,不欲食。
养肺强阴益精。
明目疗赤痛。
4.《药性沦》:能去风毒,肝中风热,毒风冲眼目,赤痛障翳,脑痛泪出,去心胸烦热。
5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小便淋涩,壮阳。
治脱精,心烦。
下气。
6.《医学启源》:主小便不通;导小肠中热。
7.《滇南本草》:消上焦火热,止水泻。
8.《纲目》:止暑湿泻痢。
9.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主淋沥癃闭,阴茎肿痛,湿疮,泄泻,赤白带浊,血闭难产。
10.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:镇咳,祛痰,利尿。
11.《山东中药》:敷湿疮、泡疮、小儿头疮。
12.李杲:车前子,能利小便而不走气,与茯苓同功。
13.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车前子,利水宜入足太阳,行血宜入足厥阴,然逐水之剂,多损于目,《本草》云明目者,以清肝热,如釜底抽薪,非因泄水之功也。
14.《本草经疏》:车前子,其主气癃、止痛,通肾气也。
小便利则湿去,湿去则痹除。
伤中者必内起烦热,甘寒而润下,则烦热解,故主伤中。
女子淋漓不欲食,是脾肾交病也,湿去则脾健而思食,气通则淋漓自止,水利则无胃家湿热之气上熏,而肺得所养矣。
男女阴中俱有二窍,一窍通精,一窍通水。
二窍不并开,故水窍常开,则小便利而湿热外泄,不致鼓动真阳之火,则精窍常闭而无漏泄,久久则真火宁谧,而精用益固,精固则阴强,精盛则生子。
肾气固即是水脏足,故明目及疗赤痛。
肝肾膀胱三经之要药也。
15.《本草汇言》:车前子,行肝疏肾,畅郁和阳,同补肾药用,令强阴有子;同和肝药用,治目赤目昏;同清热药用,止痢疾火郁;同舒筋药用,能利湿行气,健运足膝,有速应之验也。
设情动过节,膀胱虚,气艰于化而津不行、溺不出者,单用车前疏泄,闭愈甚矣,必加参、苓、甘、麦,养气节欲,则津自行,溺乃出也。
16.《药品化义》:车前子,子主下降,味淡入脾,渗热下行,主治痰泻、热泻,胸膈烦热,周身湿痹,盖水道利则清浊分,脾斯健矣。
取其味淡性滑,滑可去暑,淡能渗热,用入肝经,又治暴赤眼痛,泪出脑疼,翳癃障目及尿管涩痛,遗精溺血,癃闭淋沥,下疳便毒,女人阴癃作痛、或发肿痒,凡此俱属肝热,导热下行,则浊自清矣。
17.《医林纂要》:车前子,功用似泽泻,但彼专去肾之邪水,此则兼去脾之积湿;彼用根,专下部,此用子,兼润心肾。
又甘能补,故古人谓其强阴益精。

附方:

①治小便热秘不通:车前子一两,川黄柏五钱,白芍药二钱,甘草一钱。水煎徐徐服。(《普济方》) ②治小便赤涩,或癃闭不通,及热淋血淋:车前子、瞿麦,萹蓄、滑石、山栀子仁、甘草(炙)、木通、大黄(面裹煨,去面,切,焙)各一斤。上为散。每服二钱,水一盏,入灯心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食后临卧。(《局方》八正散) ③治小便血淋作痛:车前子晒干为末,每服二钱,车前叶煎汤下。(《普济方》) ④治妊娠患淋,小便涩,水道热,不通:车前子五两,葵根(切)一升。以水五升,煎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 ⑤治白浊:炒车前子四钱,白蒺藜三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⑥治小儿伏暑吐泻,烦渴引饮,小便不通:白茯苓(去皮)、木猪苓(去皮)、车前子、人参(去芦头)、香薷各等分。上件为细末,每服一钱,煎灯心汤调下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车前子散) ⑦治风热目暗涩痛:车前子、黄连各一两。为末,食后温酒服一钱,日二服。 ⑧治久患内障:车前子、干地黄、麦门冬等分。为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服之。 ⑨治肝肾俱虚,眼常昏暗:菟丝子五两(酒浸五日,曝干别捣为末),车前子一两,熟干地黄三两。上药捣罗为末,炼蜜和捣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于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,晚食前再服(驻景丸)。(⑦方以下出《圣惠方》) ⑩治阴痒痛:车前子以水三升,煮三沸,去滓洗痒痛处。(《外台》) ⑾血淋作痛。用车前子晒干研细,每服二钱,车前叶煎汤送下。 ⑿老人淋病(身体发热)。用车前子五合,煮汁,去渣,用汁煮米粥吃,有效。常服此方,亦可明目。 ⒀妊妇热淋。用车前子五两、葵根(切)一升,加水五升,煎成一升半,分三次服。 ⒁容易小产,用车前子研为末,每服一匙,酒送下。不饮酒者,可改用水送下。 ⒂阴囊冷痛。肿满即成险症,用车前子研细,每服一匙,水送下,一天服二次。 ⒃久患内障。用车前子、干地黄、麦门冬,等分为末,加蜜和丸,如梧子大。常服有效。 ⒄补虚明目(肝肾均虚,眼发黑共,或生障翳,迎风流泪)。用车前子、熟地黄(酒蒸后火焙)各三两,菟丝子(酒浸)五两,共研为末,加炼蜜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温酒送下。一天服二次,此方名"驻景丸"。 ⒅小便不通。用车前草一斤,加水三升煎取一升半,分三次,一方:上方再加冬瓜汁嗔或桑叶汁。 ⒆小便尿血。用车前草捣汁五合,空心服。 ⒇鼻血不止。用车前叶捣汁饮下。 (21)刀作。用车前叶捣烂敷伤处。 (22)湿气腰痛。和车前叶连根七棵、葱白连须七棵,枣七枚,煮酒一瓶常服。 (23)喉痹、乳蛾。用车前草、凤尾草捣烂,加霜梅肉少许煮酒,共研取汁。鸡乞求蘸取刷喉。 (24)两眼红痛。用车前草汗调眩硝末,临星时涂眼泡上,次日早晨洗去。 (25)目翳初起。用车前叶、敬杨叶等分,揉出汁,裹入两层桑叶中,悬阴处一夜。次日打开桑叶,以汁点眼。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量:9~20g,用布包裹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