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蔻

别名:

白豆蔻、原豆蔻、扣米、紫蔻、圆豆蔻、十开惹、漏蔻、飞雷子、草果、草蔻仁、弯子

来源:

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。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按产地不同分为“原豆蔻”和“印度尼西亚白蔻”。

药材产地:

生于山沟阴湿处,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。海南、云南、广西有栽培。原产于印度尼西亚。

英文名称:

FRUCTUS AMOMI ROTUNDUS

药材类别:

性味:

性性温,味辛。

归经:

入胃经、肺经、脾经

功效:

化湿消痞,行气温中,开胃消食。用于湿浊中阻,不思饮食,湿温初起,胸闷不饥,寒湿呕逆,胸腹胀痛,食积不消。

用量:

3~6g,入煎剂宜后下。

药用部位:

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
植物形态:

多年生草本。叶披针形,顶端有长尾尖,除具缘毛外,两面无毛;无叶柄。叶舌初被疏长毛,后脱落而仅有疏缘毛;叶鞘口无毛;穗状花序圆柱形;苞片卵状长圆形;花萼管被毛;花冠白色或稍带淡黄;唇瓣椭圆形,稍凹入,淡黄色,中脉有带紫边的桔红色带;雄蕊1;子房被长柔毛。花期2~5月,果期6~8月。

药物采收:

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
药物性状:

原豆蔻:呈类球形,直径1。2~1。8cm。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,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,顶端有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,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。果皮体轻,质脆,易纵向裂开,内分3室,每室含种子约10粒;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,背面略隆起,直径3~4mm,表面暗棕色,有皱纹,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。气芳香,味辛凉略似樟脑。 印度尼西亚白蔻:个略小。表面黄白色,有的微显紫棕色,果皮较薄,种子瘦瘪。气味较弱。

临床应用:

1、治脾虚湿阻型胃炎:豆蔻、藿香、诃子各6g。
共研成末,每服3g,姜汤送服。
适用于恶心吐酸症状。
2、治肠胃受湿、濡泻无度、腹痛、饮食不化:豆蔻、诃子、陈皮、干姜各15g,厚补22g。
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粗末。
每服5g,水煎,去渣,空腹温服,每日两次。

主治:

用于湿阻气滞、脾胃不和所致脘腹胀满、不思饮食;湿温初起、湿浊郁遏所致身热不扬、胸闷不饥、寒湿呕逆、妊娠呕吐、噎膈呕吐、食积不消、醉酒等。 无论湿邪内阻、脾失健运,或外感时令之湿邪,湿与热合,胶结不解,均可配伍用之。 急性胃炎、胃溃疡、慢性细菌性痢疾、慢性结肠炎、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、慢性肾衰竭等可配伍用之。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量:2~5g,用水煎服。本品以研粉待诸药煎好,趁沸冲服为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