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黑头草

别名:

黄药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大黄药,一号黄药、吊吊黄、小香薷(《红河中草药》)。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. W. Smith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,或鲜用。

药材产地: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2400m的湿润肥沃土壤、山谷边、开旷山坡、匾地、林缘或灌丛间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东南部、南部或西部等地。

英文名称:

all grass og Pendulousflower Elsholtzia

药材类别:

性味:
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辛,温。

归经:

归肺经。

功效:

清肺止咳;清热解毒。主流感;肺炎;支气管炎;胆囊炎;尿路感染;扁桃体炎;乳腺炎;炭疽;外伤感染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30-60g。外用:适量,干品煎水先;或鲜品捣敷。

药用部位:

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。

植物形态:

半灌木,高1-2m。全株芳香。枝四棱形,被郑曲微柔毛及腺点。叶对生;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6-18cm,宽1.6-4.3cm,先端渐长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脉上被疏柔毛,下面密布腺点。轮伞花序有花6-12朵组成假穗状花序,顶生和腋生,长5-15cm,长者常下垂,位于假穗状花序下部的轮伞花序较疏离,向上渐次靠近;苞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;序轴被柔毛;花萼名贵形,长约3mm,外面密被腺点,萼齿5,钻形;花冠白色,长约5.5mm,上唇直立,先端微缺,下唇3裂,中裂片近圆形,侧裂片半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,微伸出,花丝无毛,花药2室;子房4裂,花柱稍长于雄蕊,柱头2浅裂。小坚果长圆形,长约1.3mm,腹面具棱,棕色。花期9-11月,果期10-翌年1月。

药物性状:

性状鉴别 全草多截成30cm左右的小段。茎呈方柱形,节稍膨大,表面暗紫红色;幼枝疏被白色柔毛;质脆,易折断,断面边缘黄白色,髓部白色。叶对生,多皱缩破碎;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,长7-20cm,宽1.5-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脉上有糙毛,下面密生小油点,叶柄长0.2-0.5cm。可见顶生或腋生的假穗状花序,花黄白色,萼筒钟形。小坚果倒卵形。气香,味微辛、凉。 以叶多、香气浓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外被角质层。皮层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,纤维多角形,壁木化;内皮层明显。韧皮部狭窄,2-4列细胞。木质部由导管、木纤维、木薄壁细胞组成,壁均木化;木射线宽1-2列细胞。髓部为大形的薄壁细胞。射线及髓部周围的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 叶横切面:上表皮为1列长方形或类方形细胞,外被角质层,有非腺毛,偶见腺毛,下表皮细胞较小,扁平,1列,外被微乞求状突起的角质层,腺毛易见。主脉上、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,维管束外韧型,外侧有纤维束环列。叶肉组织中有1-2列薄壁细胞含棕绿色色素,形成色素带。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状,非腺毛2-3细胞,顶端细胞尖斜,基部细胞膨大,形成圆锥状;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呈波状,有角质增厚纹理;气孔不定式,副卫细胞2-5个。腺乞求头部5-9细胞,内含淡黄色挥发油;柄为单细胞。

临床应用:

1、防治炭疽病,流行性感冒:大黄药(干品)9~15g。
煎汤服。
2、治风湿关节痛:大黄药(干品)9~15g。
煎汤服。
外用鲜品捣烂酒炒热敷。

主治:

主治疟疾,流感,感冒,咽喉炎,支气管炎,扁桃体炎,外伤感染。

附方:

①防治炭疽病、流行性感冒:大黄药(干品)三至五钱,煎汤服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 ②治风湿关节痛:大黄药(干品)三至五钱,煎汤服。外用鲜品捣烂酒炒热敷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法:内服煎汤,9~15g,大剂量30~60g。外用适量,干品煎水洗;或鲜品捣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