鲚鱼

别名:

鮤、鱴刀(《尔雅》),,刀鱼(《说文》),望鱼(《魏武食制》),鰽鱼(《异物志》),江鲚(《本经逢原》),麻鲚(《本草求原》),子鱼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,凤尾鱼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毛花鱼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淡水鱼类》)。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鳀科动物刀鲚及其近缘种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捕捞,捕后,去鳞片、鳃片、鳃及内脏,鲜用。

药材产地:

生态环境:平时栖息在浅海河口一带,春夏集群溯河至淡水产卵,进行生殖回游,以浮游动物及小鱼等为食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渤海、黄海、东海,以长江流域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中为多。

英文名称:

Estuarine tapertail, Anchovy

药材类别:

性味:

味甘、咸,性寒。

归经:

归脾、胃、心经。

功效:

健脾补气;泻火解毒。主慢性胃肠功能紊乱;消化不良及疮疖痈疽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药用部位:

为鯷科动物鲚鱼的肉。

植物形态:

体长,侧扁,后段更甚,背部平直,腹缘稍隆凸。体长约15~30余厘米。头小,吻短,顶端略圆钝,向前突出。口大,下位,口裂倾斜,上颌后端游离,向后延达胸鳍的基部,上下颌、口盖骨、锄骨上具有细齿。全体被薄而透明的圆鳞,无侧线;体侧纵列鳞74~84,横列鳞11。腹部有棱鳞,腹鳍前方为16~22,腹鳍后方为29~36。背鳍11~13,起点距吻端较近。胸鳍前6根鳍条延长,游离成丝状,末端可达臀鳍起点,臀鳍Ⅰ,96~115,其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。腹鳍和尾鳍都很小,尾鳍下方与臀鳍后端相连。体背和头部稍带灰幂色,侧面和腹部银白色。

临床应用:

1.《纲目》:鲊,贴痔瘘。
2.《本草求原》:贴败疽痔漏。
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气。

主治:

用于脾气虚损、呃逆、脘腹胀满,恶心欲吐,大便溏滞,消化不良,疮疖痈疽肿毒。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法;内服,煎汤,100~200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