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环蛇

别名:

金蛇、金包铁、金角带、手巾蛇、金报应、黄金甲、金极应、黄节蛇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ungarus fasciatus (Schneider)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多在夜间捕捉,白天大多进洞隐藏,可挖洞捕捉。捕捉后剖腹去内脏,盘起烘干。

药材产地:

生态环境:生活于丘陵或平原,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。夜间活动,主要捕食其他蛇类及鼠、蛙等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

英文名称:

Gold-banded Krait

药材类别:

性味:

味咸,性温。

归经:

归肝经。

功效:

通关透节,袪风。主治风湿麻痹,手足瘫痪,肿痛。

用量:

与眼镜蛇、黄梢蛇同浸制“三蛇酒”,每日服1两。

药用部位:

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

植物形态:

全长70~180厘米。头小,稍大于颈部,略呈椭圆形。吻端圆形。尾很短,末端钝圆。眼小,椭圆形。吻鳞宽大于高。颊鳞块如。鼻鳞2片。上唇鳞7~8片,第3、4片入眼。眼前鳞l片;眼后鳞2片。前颞鳞1片;后颞鳞2片;顶鳞显着,前额鳞塔形,鼻间鳞约为前额鳞的1/2。外鼻孔大,位于前后2鼻鳞之间。体鳞15行,光滑。背中线隆起成嵴状,其鳞片特大,呈六角形。腹鳞200~234片,肛鳞单一,尾下鳞单行,23~38片。体表黑色,有24~33个大小不等的黄色环带,腹部较淡。

药物性状:

性状鉴别,本品呈圆盘形,盘径14-20cm,头居中,椭圆形,黑褐色,鼻尖向前不上翘,通体具23-33对黄黑相间的色环,黄黑等宽,体背有明显脊棱,脊棱鳞片扩大呈六边形,尾短末端钝圆。质坚韧。气腥,味咸。背鳞鳞片椭圆形,长6.5-7.0mm,宽4.5-5.0mm,黄褐色,上半部边缘整齐,具8-13个小孔,无中肋,无端窝,表面平滑,透明。背棱脊处鳞片扩大呈六边形,有孔30-34个,不规则分布于鳞片上半部,也无中肋,无端窝。质韧,不易折断。气微,味淡。 显微鉴别,粉末特征:浅黄色。①解质鳞片多成小块片状。透明无色,鳞片碎片多具黄褐色点、小条状物,有些碎片上具有小孔。尚可见到具有长棱形纹理的碎片。②横纹肌纤维较多,近无色,柱状或呈碎片状,具有细密的横纹。③骨碎片近无色,呈不规则碎块,骨板纹理较明显,疏密不一。骨陷窝以椭圆比较多,尚有圆形、不规则形。骨小管较不明显。④表皮碎片黄棕色或黑褐色,表面观细胞界取不清,由棕色或黑褐色色素颗粒聚集成不规则网状。其图像与银环蛇相同。

主治:

治风湿麻痹,手足瘫痪,肿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