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

生姜的作用禁忌是什么?

阴虚内热和热盛的人不宜食姜。 皮肤病患者不宜服用。 生姜一次不宜过多,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,会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刺激肾脏,并产生口干、咽痛、便秘等上火症状。 烂姜、冻姜不能吃,因为姜变质后会产生致癌物质。 不宜削皮食用,以免降低整体功效。鲜姜汁只宜用于止风寒呕吐,其他呕吐不宜使用。 ①痔疮、痈疽疮疡者不可多食,尤不宜与酒同食。 ②热邪内盛所致发热、口渴、尿赤、便秘等实热证,以及阴虚火旺证忌用。高血压患者不宜多用。阴虚咳嗽、盗汗、表虚自汗、胃热呕吐者忌用。

要留意生姜的化学成分

生姜含挥发性成分:α-姜烯(α-zingiberene),β-檀香萜醇(β-santalol),β-水芹烯(β-phellandrene),β-甜没药烯(β-bisabolene),α-姜黄烯(α-curcumene),姜醇(zingiberol),紫苏醛(perillaldehyde),橙花醛(neral), 牻牛儿醛(geranial),2-蒈醇(2-caraneol),3-蒈醇,樟烯(camphene),β-罗勒烯(β-ocimene),α-香柑油烯(α-bergamotene),β-金便欢烯(β-farnesene),月桂烯(myrcene),β-蒎烯(β-pinene),2-龙脑(2-borneol),柠檬醛(citral),7-孟烯[7-menthene],异小茴香醇(isofenchyl alcohol),α-金合欢烯,1,3,3-三甲基三环[2.2.1.02,6]-庚烷[1,3,3-trimethyltricyclo[2.2.1.02,6]heptane],2,6-二甲基-6-(4-甲基-3-戊烯基)-二环[3.1.1]-2-庚烷[2,6-dimethyl-6-(4-methyl-3-pentenyl)-bicyclo[3.1.1]-2-heptene],1,3,3-三甲基-2-氧杂二环[2.2.2]辛烷[1,3,3-trimethyl-2-oxabicyclo[2.2.2]octane],1-(1,5-二甲基-4-已烯基)-4-甲基苯[1-(1,5-eimethyl-4-hexenyl)-4-methylbenzene]及高良姜萜内酯(galanolactone)等数十种;辛辣成分:6-姜辣醇(6-gingerol),3-姜辣醇,4-姜辣醇,5-姜辣醇,8-姜辣醇,10-姜辣醇,12-姜辣醇,6-姜辣二醇(6-gingediol),4-姜辣二醇,8-姜辣二醇,10-姜辣二醇,6-甲基姜辣二醇(6-gingediol),4-姜辣二醇,8-姜辣二醇,10-姜辣二醇,6-甲基姜辣二醇(6-methylgingediol),4-姜辣二醇双乙酸酯(4-gingediacetate),6-姜辣二醇双乙酸酯,6-甲基姜二醇双乙酸(6-methylgingediacetate),6-姜辣二酮(6-gingerdione),10-姜辣二酮,6-去氢姜辣二酮(6-dehydrogingerdiong),10-去氢姜辣二酮,6-乙酰姜辣醇(6-acetylgingerol),6-姜辣烯酮(6-shogaol)等。生姜还含呋喃大牻牛儿酮(furanogermenone),2-哌啶酸(pipecolic acid)及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丝氨酸(serine)等多种氨基酸。

生姜的临床应用是什么?

1.成无己:姜、枣味辛甘,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,药中用之,不独专于发散也。
2.李杲:孙真人云,姜为呕家圣药。
盖辛以散之,呕乃气逆不散,此药行阳而散气也。
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,姜能开胃,萝卜消食也。
3.《药性类明》:生姜去湿,只是温中益脾胃,脾胃之气温和健运,则湿气自去矣。
其消痰者,取其味辛辣,有开豁冲散之功也。
4.《医学入门》:姜,产后必用者,以其能破血逐瘀也。
今人但知为胃药,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。
心气通,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,故曰去秽恶,通神明。
丹溪云,留皮则冷,去皮则热。
非皮之性本冷也,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,去皮则守中热存耳。
5.《纲目》:生用发散,熟用和中,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;浸汁点赤眼;捣汁和黄明胶熬,贴风湿痛。
姜,辛而不荤,去邪辟恶,生啖,熟食,醋、酱、糟、盐、蜜煎调和,无不宜之,可蔬可茹,可果可药,其利溥矣。
凡早行、山行宜含一块,不犯雾露清湿之气,及山岚不正之邪。
按方广《心法附馀》云,凡中风、中暑、中气、中毒、中恶、干霍乱、一切卒暴之病,用姜汁与童便服,立可解散,盖姜能开痰下气,童便降火也。
6.《本草经疏》:生姜所禀,与干姜性气无殊,第消痰、止呕、出汗、散风、祛寒、止泄、疏肝、导滞,则功优于干姜。
7.《药品化义》:生姜辛窜,药用善豁痰利窍,止寒呕,去秽气,通神明。
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;合黑枣、柴、甘,所谓辛甘发散为阳,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;佐灯心通窍利肺气,宁咳嗽;入补脾药,开胃补脾,止泄泻。
8.《本草新编》:姜通神明,古志之矣,然徒用一二片,欲遽通明,亦必不得之数。
或用人参,或用白术,或用石菖蒲,或用丹砂,彼此相剂,而后神明可通,邪气可辟也。
生姜性散,能散风邪,伤风小恙,何必用桂枝,用生姜三钱捣碎,加薄荷二钱,滚水冲服,邪即时解散。
或问生姜发汗,不宜常服,有之乎?曰,生姜四时皆可服,但不宜多服散气,岂特发汗哉。
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,少服则正气无害,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,而不收其功也。
至于偶受阴寒,如手足厥逆,腹痛绕脐而不可止,不妨多用生姜,捣碎炒热,熨于心腹之外,以祛其内寒也。
9.《本草从新》:姜汁,开痰,治噎膈反胃,救暴卒,疗狐臭,搽冻耳。
煨姜,和中止呕。
煨姜,和中止呕,用生姜惧其散,用干姜惧其燥,惟此略不燥散。
凡和中止呕,及与大枣并用,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,最为平妥。
10.《本草经读》:仲景桂枝汤等,生姜与大枣同用者,取其辛以和肺卫,得枣之甘以养心营,合之能兼调营卫也。
真武汤、茯苓桂枝汤用之者,以辛能利肺气,气行则水利汗止,肺为水之上源也。
大小柴胡汤用之者,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。
吴茱萸汤用之者,以其安阳明之气,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,而呕自止矣;少阴之气,上交阳明中土,而利亦止矣。
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,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,每于真武汤、近效白术汤,辄疑生姜而妄去之,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。
11.《本经》:去臭气,通神明。
12.《别录》:主伤寒头痛鼻塞,咳逆上气。
13.陶弘景:归五脏,去痰下气,止呕吐,除风湿寒热。
14.《药性论》:主痰水气满,下气;生与干并治嗽,疗时疾,止呕吐不下食。
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;若中热不能食,捣汁和蜜服之。
又汁和杏仁作煎,下一切结气实,心胸壅隔,冷热气。
15.《千金·食治》:通汗,去膈上臭气。
16.《食疗本草》:除壮热,治转筋、心满。
止逆,散烦闷,开胃气。
17.《本草拾遗》:汁解毒药,破血调中,去冷除痰,开胃。
18.《珍珠囊》:益脾胃,散风寒。
19.《医学启源》:温中去湿。
制厚朴、半夏毒。
20.《日用本草》:治伤寒、伤风、头痛、九窍不利。
入肺开胃,去腹中寒气,解臭秽。
解菌蕈诸物毒。
21.《会约医镜》:煨姜,治胃寒,泄泻,吞酸。
2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肠疝痛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