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菖蒲

别名:

菖蒲叶、山菖蒲、水剑草、香菖蒲、药菖蒲、昌本、菖蒲、昌阳、昌羊、尧时薤、尧韭、木蜡、阳春雪、望见消、九节菖蒲、苦菖蒲、粉菖、剑草、剑叶菖蒲、溪菖、石蜈蚣、野韭菜、水蜈蚣、香草、昌草、剑叶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采收和储藏:栽后3-4年收获。早春或冬末挖出根茎,剪去叶片和须根,洗净晒干,撞去毛须即成。

药材产地:

生于海拔20-2600m的密林下湿地或溪涧旁石上。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。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主产四川、浙江、江苏等地。

英文名称:

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, Drug Sweetflag Rhizome, 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

药材类别:

根茎类

性味:

味辛;苦;性微温。①《本经》:辛,温。②《另口录》:无毒。③《药性论》:味苦辛,无毒。

归经:

入口、肝、脾经。①《纲目》:手少阴、足厥阴。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心、脾、膀胱三经。③《本草经解》:入足厥阴肝经、手太阴肺经。

功效:

化痰开窍;化湿行气;祛风利痹;消肿止痛。主热病神昏;痰厥;健忘;耳鸣;耳聋;脘腹胀痛;噤口痢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痈疽疥癣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3-6g,鲜品加倍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
药用部位:

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。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丛生草本。根茎横卧,直径0.5~0.8厘米,弯曲、分枝、密生环节。叶基生,长10~30厘米,宽0.5~0.7厘米,剑形条状,基部对折,中脉不明显。肉穗状花序圆柱形,叶状苞(佛焰苞)长5~15厘米。花小,黄绿色。浆果倒卵形。冬、春采根状茎,晒干。叶多鲜用,随用随采。根、叶均有香气。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。生于山谷溪沟旁石上,有栽培。

植物形态:

石菖蒲,多年生草本。根茎横卧,芳香,粗5-8mm,外皮黄褐色,节间长3-5mm,根肉南,具多数须根,根茎上部分枝甚密,因而植株成丛生状,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。叶片薄,线形,长20-30(-50)cm,基部对折,中部以上平展,宽7-13mm,先端渐狭,基部两侧膜质,叶鞘宽可达5mm,上延几达叶片中部,暗绿色,无中脉,平行脉多数,稍隆起。花序柄腑生,长4-15cm,三棱形。叶状佛焰苞长13-25cm,为肉穗花序长的2-5倍或更长,稀近等长;肉穗花序圆柱状,长2.5-8.5cm,粗4-7mm,上部渐尖,直立或稍弯。花白色。成熟果穗长7-8cm,粗可达1cm;幼果绿色,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。花、果期2-6月。

药物采收:

生物学特性,喜冷凉湿润气假,阴湿环境,耐寒,忌干旱。以先沼泽湿地或灌水方便的砂质壤土、富含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。栽培技术,用根茎繁殖:春季挖出根茎,选带有须根和叶片的小根茎作种,按行株距30cm×15cm穴栽,每穴栽2-3株,栽后盖土压紧。田间管理,栽后生长期注意拔除根部杂草,松土和浇水,切忌干旱。并追施人粪尿2次。以氮肥为主,适当增加磷钾肥。在每次收获投井下后,对保留的一小部分植株,稍加管理,2-3年后又可收获。病虫害防治,虫害有稻蝗,为害叶片,可用90%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。

药物性状:

性状鉴别,根茎呈扁圆柱形,稍弯曲,常有分枝,长3-20cm,直径0.3-1cm。表面棕褐色、棕红色或灰黄色,粗糙,多环节,节间长2-8mm;上侧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,左右交互排列,下侧有圆点状根痕,节部有时残留有毛鳞状叶基。质硬脆,折断面纤维性,类白色或微红色;横切面内皮层环明显,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。气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以条粗、断面色类白、香气浓者为佳。显微鉴别,根茎横切面;表皮细胞类方形,外壁增厚,有的含红棕色物。皮层宽广,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,叶迹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,束鞘纤维发达;内皮层凯氏带明显。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,主为周木型,紧靠内皮层环排列较密,有少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,主为周木型,紧靠内皮层环提列较密,有少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;中柱中央有时可见少数行信束,纤维束及维管束周围的1圈细胞中均含草酸钙方晶。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。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

临床应用:

1.《纲目》:菖蒲气温,心气不足者用之,虚则补其母也。
肝苦急,以辛补之是矣。
2.《本草汇言》:石菖蒲,利气通窍,如因痰火二邪为眚,致气不顺、窍不通者,服之宜然。
若中气不足,精神内馁,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,屡见用十全大补汤,奏功极多,石菖蒲不必问也。
3.《本草新编》:石菖蒲,必须石上生者良,否则无功。
然止可为佐使,而不可为君药。
开心窍必须佐以人参;通气必须君以苍术;遗尿欲止,非加参、芪不能取效;胎动欲安,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;除烦闷,治善忘,非以人参为君,亦不能两有奇验也。
4.《本经逢原》:菖蒲,心气不足者宜之,《本经》言补五脏者,心为君主,五脏系焉。
首言治风寒湿痹,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。
治咳逆上气者,痰湿壅滞之喘咳,故宜搜涤,若肺胃虚燥之喘咳,非菖蒲可治也。
其开心孔、通九窍、明耳目。
出音声,总取辛温利窍之力。
又主肝虚,心腹痛,霍乱转筋,消伏梁癫痫,善通心脾痰湿可知。
凡阳亢阴虚者禁用。
以其性温,善鼓心包之火,与远志之助相火不殊,观《本经》之止小便利,其助阳之力可知。
5.《重庆堂随笔》:石菖蒲,舒心气、畅心神、怡心情、益心志,妙药也。
清解药用之,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,滋养药用之,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。
6.《本草正义》:菖蒲味辛气温,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。
治咳逆上气者,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,气窒不通者言之。
辛能开泄,温胜湿寒,凡停痰积饮,湿浊蒙蔽,胸痹气滞,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,非此芬芳利窍,不能疏通,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。
开心孔,补五脏者,亦以痰浊壅塞而言;荡涤邪秽,则九窍通灵,而脏气自得其补益,非温燥之物,能补五脏真阴也。
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,及反以导引痰涎,直入心包,比之开门迎贼者,过矣。
且清芬之气,能助人振刷精神,故使耳目聪明,九窍通利。
凡寒饮闭塞,肺气不宣,则令人音喑,菖蒲能逐饮宣窍,而声自开,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,显然有别。
主耳聋以下十二字,其义殊与上文不类,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,恐是后人羼入,姑存而不论。
其止小便利一说,盖指清气下陷,收摄无权之症,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,或可治之。
《别录》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,则即《本经》之主风寒湿痹,复叠无别,殊是蛇足。
温疟亦时行之戾气,而兼有湿痰蒙蔽,菖蒲涤痰辟秽,裨助正气,故能治之。
然疟之虚实寒热,各各不同,偏举小儿,似嫌泛滥,且作浴汤外治,其效亦鲜。
《别录》此条,皆非精要,大是可疑,或后人有所点窜欤?甄权治耳鸣,则湿痰蒙其清气,而甲木少阳之气,郁而不伸者,即开通九窍之功效也,若肝肾阴虚,浮阳上扰之耳鸣,则非辛温开窍之所宜矣。
甄权又治头风泪下,亦惟寒风外束者为宜,若肝阳自扰之头风,又不可一例论治。
甄氏又谓治鬼气,濒湖谓治中恶卒死,客杵,则皆阴霾不正之气,固芳香辟秽之正治也。
《大明》谓除烦闷,止心腹痛、霍乱转筋,皆指寒湿交互,汩没真阳者,菖蒲秉芳冽之正气,自能胜邪而行气定痛。
后人霍香正气等方,以及脑麝等疫证诸丸散,皆即此例。
然菖蒲虽温,辟恶可言,而温中尚嫌不足,其直中三阴之大痛吐泻,转筋冷汗,脉伏色青等症,亦非此所能独当大任。

主治:

用于脘痞不饥、噤口下痢、痰浊蒙蔽之神志昏乱诸症及健忘、耳鸣、耳聋。现代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消化不良、咽炎、声带水肿、癫癎、肺性脑病、阻塞性肺部疾病、儿 童智力下降等。

附方:

①治癫痫:九节菖蒲(去毛焙干),以木臼杵为细末,不可犯铁器,用黑豮猪心以竹刀批开,砂罐煮汤送下,每日空心服二、三钱。(《医学正传》) ②治少小热风痫,兼失心者:菖蒲(石上一寸九节者),宣连、车前子、生地黄、苦参、地骨皮各一两。上为末,蜜和丸,如黍米大,每食后服十五丸,不拘早晚,以饭下。忌羊肉、血、饴糖、桃、梅果物。(《普济方》菖蒲丸) ③治痰迷心窍:石菖蒲、生姜。共捣汁灌下。(《梅氏验方新编》) ④治温热、湿温、冬温之邪,窜入心包,神昏谵语,或不语,舌苔焦黑,或笑或痉:连翘三钱(去心),犀角一钱,川贝母三钱(去心),鲜石菖蒲一钱。加牛黄至宝丹一颗,去蜡壳化冲。(《时病论》) ⑤治好忘:远志、人参各四分,茯苓二两,菖蒲一两。上四味治下筛,饮服方寸匕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开心散) ⑥治心气不定,五脏不足,甚者忧愁悲伤不乐,忽忽喜忘。朝差暮剧,暮差朝发,狂眩:菖蒲、远志各二两,茯苓、人参各三两。上四味末之,蜜丸,饮服如梧子大七丸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定志小丸) ⑦治诸食积、气积、血积、鼓胀之类:石菖蒲八两(锉),斑猫四两(去翅足,二味同炒焦黄色,拣去斑猫不用)。上用粗布袋盛起,两人牵掣去尽猫毒屑了,却将菖蒲为细末,(丸)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温酒或白汤送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) ⑧治风冷痹,身体俱痛:菖蒲(锉)、生地黄(去土,切)、枸杞根(去心)各四两,乌头(炮裂,去皮脐,锉)二两,生商陆根(去土,切)四两,生姜(切薄片)八两。上六味,以清酒三升渍一宿,暴干,复纳酒中,以酒尽为度,暴干,捣筛为细散。每服,空心温酒调一钱匕,日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菖蒲散) ⑨治耳聋:菖蒲根一寸,巴豆一粒(去皮心)。二物合捣,筛,分作七丸,绵裹,卧即塞,夜易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菖蒲根丸) ⑩治耳聋耳鸣如风水声:菖蒲(米泔浸一宿,锉,焙)二两,猪肾(去筋膜,细切)一对,葱白一握(擘碎),米(淘)三合。上四味,以水三升半,(先)煮菖蒲,取汁二升半,去滓,入猪肾、葱白、米及五味作羹,如常法空腹食。(《圣济总录》菖蒲羹) ⑾治中暑腹痛:石苗蒲根三至五钱。磨水顿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 ⑿治噤口恶痢,粒米不入者:石菖蒲一两,川黄连、甘草、五谷虫各三钱.为末,蜜汤调送少许。(《本草汇言》) ⒀治霍乱吐泻不止:菖蒲(切焙)、高良姜、青橘皮(去白,焙)各一两,白术,甘草(炙)各半两。上五味捣为粗末,每服三钱匕,以水一盏,煎十数沸,倾出,放温顿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菖蒲饮) ⒁治赤白带下:石菖蒲、破故纸,等分。炒为末,每服二钱,更以菖蒲浸酒调服,日一服。(《妇人良方》) ⒂治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:-菖蒲、黄连,二物等分。治筛,酒服方寸匕。(《范汪方》) ⒃治痈肿发背:生菖蒲捣贴,若疮干,捣末,以水调涂之。(《经验方》) ⒄治跌打损伤:石菖蒲鲜根适量,甜酒糟少许,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 ⒅治喉痹肿痛:菖蒲根捣汁,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) ⒆治诸般亦眼,攀睛云翳:菖蒲自然汁,文武火熬作膏,日点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) ⒇治阴汗湿痒:石菖蒲、蛇床子等分,为末。日搽二三次。(《济急仙方》)

保健应用:

入汤剂3~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适量,煎水洗,或研粉调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