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名精

别名:

茢薽、豕首(《尔雅》),麦句姜、虾蟆蓝(《本经》),天芜菁(叫、品方》),天门精、玉门精、彘颅、蟾蜍兰、觐、地菘、天蔓菁(《别录》),葵松、鹿活草(《唐本草》),杜牛膝(《圣济总录》),皱面草(《履巉岩本草》),皱面地菘草(《卫生家宝方》),鹤虱草(《伤寒蕴要》),母猪芥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,蚵蚾草(《经效济世良方》),土牛膝(《本草崇原》),鸡踝子草(《本草正义》),野烟、山烟、野叶子烟、癞格宝草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癞蟖草(《中国植物图鉴》),挖耳草、额头草、癞蛤蟆草、臭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pesium abrotanoides L.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药材产地:

生长于山野草丛中。分布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,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贵州、陕西等地。

英文名称:

root of Common carpesium

药材类别:

性味:

味辛,性寒。有毒(一说无毒)。

归经:

归肝、肺经。

功效:

清热;化痰;解毒;杀虫;破瘀;止血。主乳蛾、喉痹、急慢惊风、牙痛、疔疮肿毒、痔瘘、皮肤痒疹;毒蛇咬伤;虫积;血瘕;吐血;衄血;血淋;创伤出血。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,3-6g;或捣汁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熏洗及含漱。

药用部位:

为菊种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茎叶。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1米。全株有苦味臭气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被细柔毛。根生叶丛生,正面多皱纹,大如烟叶,故名野烟。茎上叶互生,长椭圆形,基部楔形,先端尖或钝,全缘或有锯齿,表面绿色,背面有柔毛,下部叶有短柄,上部叶近无柄。头状花小,形如烟斗,黄色,生于叶腋。果实细长,黑褐色,有臭气,易粘附于人衣服上。全草入药,夏秋采集,鲜用或晒干。 分布于我国中部、南部各省。多生于田野、路旁、草丛、竹林中。

植物形态:

多年生草本,高30~100厘米,有臭味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细软毛。茎下部叶互生;稍有柄;叶片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0~15厘米,宽5~8厘米,先端尖或钝,全缘,或有不规则的锯齿,上面绿色较深,光滑,下面有细软毛和腺点;茎上部叶近于无柄;长椭圆形,向上逐渐变小。头状花序多数,腋生,近乎无柄,有时下垂;总苞钟形或稍带圆形,外层苞片稍短,卵圆形,中层和内层苞片长椭圆形;花序中全为管状花,黄色;花序外围为雌花,花冠先端3~5齿裂,花后柱头外露;中央数层为两性花,花冠先端4~5齿裂,花后雌雄蕊均外露,花药基部箭形,柱头2深裂,裂片线形。瘦果长约3~5毫米,有纵沟多条,顶端有线形短喙,无冠毛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
药物采收:

性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、山区、平原等地均可栽培。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9-10月采集成熟种子,春季3-4月播种,条播,覆土仅盖没种子为度,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,约经15-20d出苗。田间管理 苗具4-6片真叶时间苗,按株距15cm定苗,苗高30cm进行松土除草,并延施人粪尿1次,适当增施过磷酸钙。

药物性状:

性状鉴别 根茎不明显,有多数细长的棕色须根。茎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,有纵条纹,上部多分枝;质较硬,易折断,断面类白色,髓白色、疏松。叶多皱缩或脱落,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0-15cm,宽5-8cm,先端尖或钝,基部狭成具翅的短柄,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全缘,上面有贴生短毛,下面有短柔毛或腺点;质脆易碎。头状花序多数,腋生,花序梗极短;花黄色。气特异,味淡微辛。

临床应用:

1.《纲目》:天名精,并根苗而言也,地菘言其苗叶也,鹤虱言其子也。
具功大抵只是吐痰,止血,杀虫,解毒,故擂汁服之,能止痰疟,漱之止牙疼,挼之敷蛇咬,亦治猪瘟病也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天名精,辛能散结,寒能除热,故主瘀血,血瘕欲死,下血止血。
小便不利,由于内热,除热则小便自利也。
辛寒能散湿祛热,则小虫自除也。
除痹者,去湿之功也。
除胸中结热,止烦渴,祛热散结,益阴之功也。
逐水者,湿热散,则水自消矣。
其主破血,生肌,利小便,杀三虫,除诸毒肿,疔疮痿痔,金疮内射,身痒瘾疹不止者,揩之立已,凉血除热散结之力也。
3.《本草述》:天名精,似以能除胸中结热为主。
盖痰乃热之所聚,毒乃痰热之所壅,风乃痰聚热壅之所化,病此数者,皆病平血,且凝或溢之不一,投此味得其能行能止而胥益也。
4.《本草正义》:天名精,其性寒凉,能滑利下行,据古籍则破血利水之力极大,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所载主治是也。
后人则惟用以解毒降火,《唐本草》以下诸书,所载主治是也。
今则以治喉风肿塞,甚至腐烂危险之候,取茎叶捣汁灌之。
冬令草枯,无从取汁,则于夏秋之间预收茎叶捣汁,澄定,俟其将干凝结之时,作为丸子,阴干密贮,临用以清水化开,灌之亦效,甚者屡进之,探吐稠痰,大可转危为安,微贱药中之极有灵验者。
盖消痰解毒,清热降火,开结利窍,合数者之功用,兼而有之,宜其投之辄效。
其余诸证之应用此物者,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。
5.《本经》:主瘀血、血瘕。
下血、止血,利小便。
6.《别录》:除小虫,去痹,除胸中结热,止烦渴,逐水,大吐下。
7.《药性论》:治疮,止血及鼻衄不止。
8.《唐本草》:主破血,生肌,止渴,利小便,杀三虫。
除诸毒肿疔疮,瘘痔,金疮内射。
身痒瘾疹不止者,揩之立己。
9.《开宝本草》:主金疮,止血,解恶虫蛇螫毒,挼以敷之。
10.《纲目》:吐痰止疟。
治牙痛口紧,喉痹。
11.《本草备要》:治乳蛾喉痹,砂淋血淋。
12.《野生植物图说》:嫩叶捣烂治脚癣。
13.《杭州药植志》:强力杀虫药,可以杀蛔虫及绦虫,并治失力黄疸。

主治:

主治乳蛾,喉痹,疟疾,虫积,血瘕,衄血,血淋,疔肿疮毒,急性肝炎,急慢惊风,皮肤痒疹。

附方:

①治咽喉肿塞,痰涎壅滞,喉肿水不可下者:地菘捣汁。鹅翎扫入,去痰最妙。(《伤寒蕴要》) ②治缠喉风:蚵蚾草,细研,用生蜜和丸弹子大,噙化一、二丸。如无新者,只用干者为末,以生蜜为丸,不必成弹子,但如弹子大一块。(《经效济世良方》救生丸) ③治吐血疾:皱面草,不以多少,为细末。每服一,二钱,用茅花泡汤调服,不以时候。(《履巉岩本草》) ④治产后口渴气喘,面赤有斑,大便泄,小便闭,用行血利水药不效:天名精根叶,浓煎膏饮。下血,小便通而愈。(《本草从新》) ⑤治疔疮肿毒:鹤虱草叶、浮酒糟。同捣敷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 ⑥治风毒瘰疬,赤肿痛硬:地菘一斤。捣如泥,敷瘰疬上,干即易之,以差为度。(《圣惠方》) ⑦治发背初起:地菘,杵汁一升,日再服,瘥乃止。(《伤寒类要》) ⑧治恶疮:捣地菘汁服之,每日两三服。(孟诜《必效方》)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法:内服,煎汤,9~15g;或研末,3-6g;或捣汁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,适量,捣敷;或煎水熏洗及含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