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

别名:

黄栀子、黄果树、山栀子、红枝子、木丹、鲜支、卮子、支子、越桃、枝子、小卮子、黄鸡子、黄荑子、黄栀、山黄栀、山栀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采收和储藏:于10月中、下旬,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,除去果柄杂物,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,取出晒干或烘干。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。

药材产地:

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、沟旁、路边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主产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;此外,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安徽、广东、广西、河南等地亦产。

英文名称:

Cape Jasmine Fruit, Fruit of Cape Jasmine

药材类别:

果实/种子类

性味:

苦;寒。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②《别录》:大寒,无毒。③《医林纂要》:苦酸,寒。

归经:

入心、肝、肺、胃经。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手太阴经。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心、肺、大小肠、胃、膀胱六经。③《药品化义》:入肺、胃、肝、胆、三焦、胞络六经。

功效:

泻火除烦;清热利湿;凉血解毒。主热病心烦;肝火目赤;头痛;湿热黄疳;淋证;叶血衄血;血痢尿血;口舌生疮;疮疡肿毒;扭伤肿痛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未掺或调敷。

药用部位:

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,焦栀子为其炮制加工品。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常绿灌木,高达2米。茎多分枝。叶对生或三叶轮生,披针形,草质,光亮。夏季开花,花单生于叶腋或枝端,花冠开放后呈高脚碟状,白色,肉质,芳香。蒴果椭圆形,黄色或橘红色,顶端有绿色的宿存花萼。秋、冬采果及根,晒干。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。生于向阳山坡灌丛中。

植物形态:

山栀 常绿灌木,高1-2m。小枝绿色,幼时被毛,后近无毛。单叶对生,衡三叶轮生,叶柄短;托叶两片,生于叶柄内侧;叶片革质,椭圆形、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,长6-14cm,宽2-7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光泽,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;侧脉羽状。花大,极芳香,顶生或腋生,具短梗;萼绿色,长2-3cm,裂片5-7,线状披针形,通常比萼简稍长;花冠高脚碟状,白色,后变乳黄色,基部合生成简,上部6-7裂,旋转排列,先端圆;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,着生于花冠喉部,花丝极短,花药线形,纵裂,2室;雌官司1,子房下位,1室。果实深黄色,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2-4cm,有5-9条翅状纵棱,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。种子多数,鲜黄色,扁椭圆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1月。

药物采收:

1.气候土壤: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以排水良好、肥沃疏松而较湿润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。2.整地: 育苗地,先深耕33cm左右,除去石砾及草根,再行造畦,畦高17cm,宽1.3m。打碎土块,耙平,每亩施基肥2000kg。然后按行距27cm,挖宽7cm、深3cm的横沟,以待播种。3.种植:3.1.种子繁殖: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,以春播为好。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(立春至雨水)。选取饱满、色深红的果实,挖出种子,于水中搓散,捞取下沉的种子,晾去水份;随即与细土或草木灰拌匀,条播于畦沟内,盖以细土,再覆盖稻草;发芽后除去稻草,经常除草,如苗过密,应陆续匀苗,保持株距10-13cm。幼苗培育1-2年,高30余厘米,即可定植。3.2.扦插繁殖:扦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O月下旬,春季2月中下旬。剪取生长2-3年的枝条,摈节剪成长17-20cm的插穗。插时稍微倾斜,上端留一节露出地面。约一年后即可移植。3.3.定植:2-3月间定植,按株距1.2-2m,作好直径50cm,深30cm的穴,并用堆肥10kg与细土拌匀作基肥。每穴栽苗1株。4.田间管理:幼苗期须经常除草、浇水,保持苗床湿润,施肥以淡人粪尿为佳。定植后,在初春与夏季各除草、松土、施肥1次,并适当壅土。

药物性状:

性状鉴定: 果实倒卵形、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.4-3.5cm,直径0.8-1.8cm。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,微有光泽,有翅状纵棱6-8条,每二翅棱间有纵脉1条,先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,先端有6-8条长形裂片,裂片长1-2.5cm,宽2-3mm,多碎断,果实基部收缩成果柄状,末端有圆形果柄痕。果皮薄而脆,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。有光泽,具隆起的假隔膜2-3条。折断面鲜黄色,种子多数,扁椭圆形或扁矩圆形,聚成球状团块,棕红色,表面有细而密的凹入小点;胚乳角质;胚长形,具心形子叶2片。气微,味微酸苦。以皮薄、饱满、色红黄者为佳。显微鉴别 果实中部横切面:圆形,纵棱处显着凸起。外果皮为1列长方形细胞民,外壁增厚并被角质层;中果皮外侧有2-4列厚角细胞,向内为薄壁细胞,含黄色色素,少数较韧型维管束稀疏分布,较大的维管束四周具木化的纤维束,并有石细胞夹杂其间;内果皮为2-3列石细胞,近方形,长方形或多角形,壁厚,孔沟清晰,有的胞腔内可见草酸钙方晶,偶有含簇晶的薄壁细胞镶嵌其中。种子横切面,扁圆形,一侧略凸,外种皮为1列石细胞,近方形,内壁及侧壁显着增厚,胞腔含棕红色或黄色色素,内种皮为颓废薄壁细胞。胚乳细胞多角形,中央为2枚扁平的子叶,细胞内均充满糊粉粒。

临床应用:

①《本草衍义》:"仲景治(伤寒)发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;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憹,栀子豉汤治之。
虚故不用大黄,有寒毒故也。
栀子虽寒无毒,治胃中热气,既亡血、亡津液,腑脏无润养,内生虚热,非此物不可去。
又治心经留热,小便亦涩,用去皮山栀子、火煨大黄、连翘、甘草(炙),等分,末之,水煎三钱服,无不利也。
" ②《丹溪心法》:"山栀子仁,大能降火,从小便泄去。
其性能屈曲下降,入所不知。
亦治痞块中火邪。
""大凡心膈之痛,须分新久。
若明知身受寒气、口吃寒物而得病者,于初得之时,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。
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,久郁则蒸热,热久必生火。
《原病式》中备言之矣,着欲行温散温利,宁无助火添病耶!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,则邪易伏、病易退、正易复而病安。
" ③《汤液本草》:"或用栀子利小便,实非利小便,清肺也,肺气清而化,膀胱为津液之府,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。
栀子豉汤治烦躁,烦者气也,躁者血也,气主肺,血主肾,故用栀子以治肺烦,用香豉以治肾躁。
躁者,懊憹不得眠也。
" ④《本草经疏》:"栀子,清少阴之热,则五内邪气自去,胃中热气亦除。
面赤酒疱齄鼻者,肺热之候也,肺主清肃,酒热客之,即见是证,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,肺得苦寒之气,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。
其主赤白癞疮疡者,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。
疗目赤热痛,及胸、心、大小肠大热,心中烦闷者,总除心、肺二经之火热也。
此药味苦气寒,泻一切有余之火,故能主如上诸证。
""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,苦寒损胃而伤血,凡脾胃虚弱者忌之,血虚发热者忌之。
性能泻有余之火,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;小便不通,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,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;疮疡因气血虚,不能收敛,则为久冷败疮,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,此所谓既溃之后,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。
世人又以治诸血证,不知血得热则行,得寒则凝,瘀血凝结于中,则反致寒热,或发热劳嗽,饮食减少,为难疗之病,凡治吐血法,当以顺气为先,盖血随气而行,气降则火降,火降则血自归经。
不求其止而止矣。
此治疗之要法,不可违也。
" ⑤《本草正》:"栀子,若用佐使,治有不同:加茵陈除湿热疸黄,加豆豉除心火烦躁,加厚朴、枳实可除烦满,加生姜、陈皮可除呕哕,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。
" ⑥《本草通玄》:"仲景多用栀子茵陈,取其利小便而蠲湿热也。
古方治心痛,每用栀子,此为火气上逆,不得下降者设也。
(若)泥丹溪之说,不分寒热,通用栀子,属寒者何以堪之。
" ⑦《本草崇原》:"言栀子生用则吐,炒黑则不吐,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剂,愚每用生栀子及栀子豉汤,并未曾吐。
" ⑧《得配本草》:"山栀,得滑石治血淋溺闭,得良姜治寒热腹痛,得柏皮治身热发黄,配连翘治心经留热(心热则赤淋),佐柴胡、白芍治肝胆郁火,使生地、丹皮治吐衄不止。
""上焦、中焦连壳,下焦去壳,洗去黄浆炒用,泻火生用,止血炒黑,内热用仁,表热用皮,淋症童便炒,退虚火盐水炒,劫心胃火痛姜汁炒,热痛乌药拌炒,清胃血蒲黄炒。
""山栀、丹皮、白芍、龙胆,皆泻肝家之火,其中却自有别,盖肝喜散,遏之则劲,宜用栀子以清其气,气清火亦清,肝得辛为补,丹皮之辛,从其性以醒之,是即为补,肝受补,气展而火亦平,肝气过散,宜白芍制之,平其性即所以泻其火,使之不得自逞,火盛肝气必实,龙胆苦以泄其气,寒以制其火,故非实,胆草不用,如不审其究竟而混投之,是伐其生生之气,即使火气悉除,而人已惫矣。
" ⑨《本草思辨录》:"栀子,其治在心、肝、胃者多,在肺者少。
苦寒涤热,而所涤为瘀郁之热,非浮散之热,亦非坚结之热。
能解郁不能攻坚,亦不能平逆,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,肺病之表热咳逆,皆非其所司。
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,善治心烦与黄疸耳。
心烦或懊憹或结痛,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,皆郁也。
心烦心下濡者为虚,胸中室者为实。
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,皆宜吐去其邪。
栀子解郁而性终下行,何以能吐?协以香豉,则一升一降,邪不任受则吐。
黄疸之瘀热在表,其本在胃,栀子入胃涤热下行,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,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。
然则栀子于肺无与乎?仲圣云: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。
肺与大肠相表里,服栀子则益其大肠之寒,此可为秉金气之一证。
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,总不离乎解郁火。
凡肝郁则火生,胆火外扬,肝火内伏,栀子解郁火,故不治胆而治肝,古方如泻青丸、凉肝汤、越鞠丸、加味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。
凉膈散有栀子,以治心也。
泻黄散有栀子,以治胃也。
而泻白散不遴入,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,栀子不与也。
《本经》主胃中热气,朱丹溪谓最清胃脘之血,究栀子之治,气血皆有而血分为多,然不能逐瘀血与丹皮、桃仁分功;其解血中之郁热,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;亦不入足太阳与手、足少阳;不入足太阳,故不利小便。
茵陈蒿汤所以必先煮茵陈,许学士之治酒齄鼻,朱丹溪之治热厥心痛,《集简方》之敷折伤肿痛,皆属血中郁热。
其余之治,悉可类推。
"

主治:

主治热病高烧、心烦不眠、目赤、黄疸、实火牙疼、口舌生疮、尿血、眼结膜炎、热毒疮疡等症;也可以外用于扭伤肿痛。 用于热病心烦、火毒炽盛、髙热神昏、口疮口臭、湿热黄疸、小便短赤、热淋、血淋、血热出血、痈肿疮毒、跌打损伤等。急性传染性肝炎、烧伤感染及多种火热证、扭挫伤痛、冠心病等常配伍用之。

附方:

①治伤寒发汗、吐。下后,虚烦不得眠,心中懊憹:栀子十四个(剖),香豉四合(绵裹)。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柜子得二升半,纳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为二服。温进一服,得吐者止后服。(《伤寒论》栀子豉汤) 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:枳实三枚(炙),栀子十四个(剖),豉一升(绵裹)。上三味,以清浆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内枳实、栀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、六沸,去滓,温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若有宿食者,内大黄如博棋子五、六枚。(《伤寒论》枳实栀子豉汤) ③治伤寒身黄发热:肥栀子十五个(剖),甘草一两(炙),黄柏二两。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。(《伤寒论》栀子柏皮汤) ④治湿热黄疸:山栀四钱,鸡骨草、田基黄各一两。水煎,日分三次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 ⑤治尿淋,血淋:鲜栀子二两,冰糖一两。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 ⑥治小便不通:栀子仁二七枚,盐花少许,独颗蒜一枚。上捣烂,摊纸花上贴脐,或涂阴囊上,良久即通。(《普济方》) ⑦治急性胃肠炎,腹痛,上吐下泻:山栀三钱,盘柱南五味(紫金皮)根五钱,青木香二钱。上药炒黑存性,加蜂蜜五钱。水煎,分二次服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 ⑧治口疮、咽喉中塞痛,食不得:大青四两,山栀子、黄柏各一两,白蜜半斤。上切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去滓,下蜜更煎一两沸,含之。(《普济方》栀子汤) ⑨治目赤:取山栀七枚,钻透,入煻灰火煨熟,以水一升半,煎至八合,去滓,人大黄末三钱匕,搅匀,食后旋旋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栀子汤) ⑩治胃脘火痛,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,炒焦,水一盏,煎七分,入生姜汁饮之。(《丹溪纂要》) ⑾治鼻中衄血:山栀子烧灰吹之。(《简易方论》) ⑿治肺风鼻赤酒齄:老山栀为末,黄蜡等分溶和。为丸弹子大。空心茶、酒嚼下。忌酒、炙煿。(《本事方》) ⒀治赤白痢并血痢:山栀子仁四七枚。锉,以浆水一升半,煎至五合,去滓。空心食前分温二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栀子仁汤) ⒁治热水肿:山栀子五钱,木香一钱半,白术二钱半。细切,水煎服。(《丹溪心法》) ⒂治妇人子肿湿多:炒山栀子一合。为末,米饮吞下,或丸服。(《丹溪心法》) ⒃治折伤肿痛:栀子、白面同捣,涂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 ⒄治火丹毒:栀子,捣和水调敷之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 ⒅治火疮未起:栀子仁灰,麻油和封,惟厚为佳。(《千金方》) ⒆治疮疡肿痛:山栀、蒲公英,银花各四钱。水煎,日分三次服。另取生银花藤适量,捣烂,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 ⒇治烧伤: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。(《救急方》) (21)血淋涩痛。用生栀子末、滑石等分,葱汤送服。 (22)下泻鲜血。用栀子仁烧灰,水送服一匙。 (23)热毒血痢。用栀子十四枚,去皮,捣为末,加蜜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丸,一天服三次,疗效显著。亦可用水煎服。 (24)临产下简。用栀子烧过。研为末,米汤送服三钱。若上焦热,则连壳用。 (25)霍乱转筋,心腹胀满,吐泻不得。用栀子十几枚,烧过,研为末,熟酒送服。 (26)热病食劳复(按: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)。用栀子三十枚,加水三升,煎取一升服下。须出微汗为好。 (27)小儿狂躁(蓄热在下,身热狂躁,昏迷不食)。用栀子仁七枚、豆豉五钱,加水一碗,煎至七成服下,或吐或不吐,均有效。 (28)眼来肠秘。用山栀子七个,钻孔煨熟,加水一程式,煎至半升,去渣,放入大黄不三钱,温服。 (29)风痰头痛。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,得吐即止痛。 (30)火焰丹毒。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。 (31)眉中练癣。用栀子烧过,研为末,调油敷涂。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量:4~9g,水煎服即可。也可以入丸、散。外用,研末调敷。 1、代茶饮 栀子泡水饮用,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,还能预防上火。 2、煮粥 栀子3g,大米30g,砂糖适量。栀子洗净,研为细末;大米洗净,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煮粥。用煎栀子水煮粥或将栀子研末与粥同煮,有很好的清肝泻热之功效。 3、煮汤 栀子100g,猪瘦肉80g,榨菜丝20g,葱花、姜丝各适量。将猪瘦肉切丝。锅中加水,烧开后投入栀子、猪瘦肉、榨菜丝,煮至猪瘦肉漂起,撇去浮沫,加葱花、姜丝调味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