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山消

别名:

隔山撬、白首乌、白何首乌、山瓜蒌、隔山锹、隔山牛皮消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萝藦科植物隔山消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nanchum wilfordii (Maxim.) Hemsl.[Cynanchum wilfordii Maxim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切片,晒干

药材产地:

生态环境:生于每拔800-1300m的山坡、山谷或灌木丛中、路边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和四川等地。

英文名称:

Root of Wilford Swallowwort

药材类别:

性味:

①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甘苦,平,无毒。

归经:

归胃、脾、肾经。

功效:

补肝肾;强筋骨;健脾胃;解毒。主肝肾两虚;头昏眼花;失眠健忘;须发早白;阳痿;遗精;腰膝酸攀登;脾虚不运;脘腹胀满;仞欲不振;泄泻;产后乳少;鱼口疮毒。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2~3钱(鲜者0.5~1两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或磨汁涂。

药用部位:

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的块根。植物形态详"飞来鹤"条。

植物形态:

草质藤本。肉质根近纺锤形,长约10cm,径约2cm,灰褐色。茎被单列毛。叶对生;叶片薄纸质,卵形,长5-6cm,宽2-4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耳状心形,两面被微柔毛;基脉3-4条,放射状,侧脉4对。近伞房状聚伞兵花序半球形,有花15-20朵,花序梗被单列毛;花萼外面被柔毛;花冠淡黄色,辐状,裂片长圆形,外面无毛,内面被长柔毛;副花冠裂片近四方形,比合蕊柱短,先端截形,基部紧狭;花粉块每室1个,长圆形,下垂,花柱细长柱状略突起。蓇葖果单生,披针形,长达12cm,直径约1cm。种子卵形,顶端具长约2cm的白色绢质种毛。花期5-9月,果期7-10月。

药物采收: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灰沙。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 饮片性状:为类圆形薄片,边缘内卷。表面白色或黄白色,显粉性,有放射状略突起的盘脉纹。周边黄褐色或浅黄色。质脆。无臭,味先微苦后略甜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。

药物性状:

干燥块根呈圆柱形,微弯曲,长约10~20厘米,直径约2~3厘米。外表黄褐色或红棕色,栓皮粗糙,有明显纵横皱纹,皮孔横长突起,栓皮破裂处露出黄白色的木质部。质坚硬,断面淡黄棕色,粉质,有辐射状花纹及鲜黄色孔点。气无,味先苦后甜。

临床应用:

1、治小儿痞块:隔山消12g,水煎去渣,取汁,加入适量砂糖调味,代茶饮用。
2、治胃病:隔山消12g,鸡矢藤8g,猪瘦肉300g。
猪瘦肉洗净,切块,放入砂锅中,加入清水、隔山消和鸡矢藤一起炖煮1小时,除去药渣,喝汤,食肉即可。
可治胃病。
3、治食积饱胀:隔山消3g。
研成细末,开水送服。
每天1次。
4、胃气痛,年久未愈:隔山消6g,苦荞3g。
将以上中药研成细末,每天3次,温水送服。
5、治气膈噎食,转食:隔山消60g,鸡内金、天南星、朱砂各30g,急性子6g。
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细末,炼蜜为丸,如红小豆大。
每服3,淡姜汤送服。

主治:

用于脾虚食少、消化不良、脾胃气滞、脘腹胀痛、泄挥痢疾等。还可祛风利水。用于肝硬化腹水、肾炎水肿、淋浊白带等。

附方:

①治痢疾:耳叶牛皮消根一两。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(《江西草药》) ②治食积饱胀:隔山消一钱。打成粉子,用开水吞服,每天一次。(贵州《常用民间草药手册》) ③治胃气痛,年久未愈:隔山消二钱,万年荞一钱。打成细粉,每天三次,每次用开水吞一钱。(贵州《常用民间草药手册》) ④治多年老胃病:隔山消一两,鸡屎藤五钱。炖猪肉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 ⑤治气膈噎食,转食:隔山消二两,鸡肫皮一两,牛胆南星、朱砂各一两,急性子二钱。为末,炼蜜丸,小豆大。每服一钱,淡姜汤下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 ⑥治小儿痞块:隔山撬一两。煎水加白糖当茶喝,每日三、五次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 ⑦治小儿疳疾,隔食,并能开胃健脾:隔山消、苦荞头、鸡屎藤、马蹄草、鱼鳅串、侧耳根。研末,加石柑子叶、鸡内金,蒸鸡子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 ⑧治食疟:隔山消(细末)五分,地枯牛三个(去头、脚,焙焦,研末)。混合,用米汁送下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 ⑨催乳:隔山撬一两。炖肉吃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
保健应用:

日常用量:6~12g,水煎服。也可研末,1~3g。但本品减量研粉吞服比煎服效果好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