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节参

别名:

白三七、明七、竹根七、萝卜七、蜈蚣七、峨三七、野三七、竹节人参、七叶子、土参、土精、血参、竹节三七、甜七、、竹鞭三七、罗汉三七、竹节七、竹七、水三七、鸡头七、野田七、大竹根七

来源:
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ax japonicus C.A.Mey.[P,pseu-do-ginseng Wall,var.japonicus(C .A .Mey.)Hoo et Tseng]采收和储藏:9-10月挖取根茎,除去须根,洗净泥土,晒干或烘干。

药材产地: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-2600m的山谷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
英文名称:

RHIZOMA PANACIS JAPONICI

药材类别:

性味:

性味甘;微苦;性微温

归经:

入肺经、脾经、肝经

功效:

补虚强壮;止咳祛痰;散瘀止血;消肿止痛。主病后体弱;食欲不振;虚劳咳嗽;咯血;吐血;衄血;便血;尿血;倒经;崩漏;外伤出血;症瘕;瘀血经闭;产后瘀阴腹痛;跌打损伤;风湿关节痛;痈肿;痔疮;毒蛇咬伤

用量:

内服:煎汤,3-10g;或泡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干掺或调敷。

药用部位:

载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昭参名下。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的干燥根茎。主产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植物形态:

多年生草本,高50-80cm,或更高。根茎横卧,呈竹鞭状,肉质肥厚,白色,结节间具凹陷茎痕,叶为掌状复叶,3-5枚轮生于茎顶;叶柄长8-11cm;小叶通常5,叶片膜质,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,长5-18cm,宽2-6.5cm,先端渐尖,稀长尖,基部楔形至近圆形,边缘具细锯齿或重锯齿,上面叶脉无毛或疏生刚毛,下面无毛或疏生密毛。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,有花50-80朵或更多,总花梗长12-20cm,无毛或有疏短柔毛;花小,淡绿色,小花梗长约10mm;花萼绿色,先端5齿,齿三角状卵形;花瓣5,长卵形,覆瓦状排列;雄蕊5,花丝较花瓣短;子房下位,2-5室,花柱2-5,中部以下连合,上部分离,果时外弯。核果状浆果,球形,成熟时红色,直径5-7mm。种子2-5,白色,三角状长卵形,长约4.5mm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
药物采收:

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
药物性状:

1.性状鉴别:根茎呈竹鞭状,扁圆柱形,稍弯曲,长5-22cm,直径0.8-2.5cm,节密集,节间长0.8-2cm,每节上方有一圆形深陷的茎痕,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,粗糙,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根痕。质硬脆,易折断,断面较平坦,黄白色至淡黄色,有多个淡黄色维管束点痕,排列成圈。气微香,味苦、微甜。以条粗、质硬、断面色黄白者为佳。2.显微鉴别:根茎横切面:木栓层细胞数列。皮层稍宽;有少数分泌道;径向44-97μm,切向约至200μm。维管束外韧型,环状排列,形成层成环。有的韧皮部中有少数分泌道。木质部束略作2-4股性放射状排列,有时单行排列,导管多角形或类方形,直径约至70μm;木纤维常1-4束,有的纤维束旁有较大的木化厚壁细胞。中央有髓。本品薄壁细胞中有众多草酸钙簇晶,直径17-70μm,并含淀粉粒。

主治:

用于病后体弱、食欲不振、虚劳咳嗽、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月经不调、崩漏、外伤出血、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毒蛇咬伤等。

保健应用:

入汤剂3~10g;或泡酒;或入丸、散用。外用适量,研粉撒或调敷。 竹节参的肉质根称明七、芋儿七、峨三七或白三七,亦入药。